2006年9月29日 星期五

我是獨特的

95.10.02 晨光閱讀:《我是獨特的》,小魯出版。

一如周姚萍在書末的導讀一般,我們可以依照大頭弟認識自我特質的路徑,帶著孩子去發現他自己的特點:同輩家人→家庭→好朋友→同班同學→學校→社區……;恰恰好,低年級所要認識的群體生活,正是以社區為範圍。

認識自己,是從細微的瑣事開始的。仔細聽聽孩子的觀察,那些芝麻綠豆的小事、不明所以的日常體驗,常常能為忙碌的大人,彷彿在現實粗糙如泥砂的生活中,發現碎金般的感動;繪者刻意選用溫暖明亮的色彩,其實正也呼應著大頭弟在敘述中,始終正向的看待自己的特質。

透過故事的語言轉換、以及繪圖方式的切換,我們可以帶孩子去發現,這本書利用相對應的視角,來認識同一件事;有時,再怎麼深刻的自我內省,也抵不過透過他人視角所看到的豐富;當然,由自己與他人的描述所加總起來的個人特質,其解釋就顯得更為全面了。

故事的結尾,還是隱約告訴小孩,這世界很大,的確會有和自己非常相似的另一個人:相似,讓我們覺得不孤獨;差異,讓我們更珍視自己。學習在看似重複的每一天中,不斷的去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,便能讓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、接受自己、喜愛自己。

2006年9月23日 星期六

遲到大王

95.09.25 晨光閱讀:《遲到大王》,上誼出版。

約翰每天急急忙忙的走路去上學,然而路上卻碰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災難,因此使他遲到了。約翰用著有禮貌、有條理的句型告訴老師:「老師,我遲到是因為……,」然而暴跳如雷的老師,總是不肯理解孩子的形容,只給了一次比一次多的懲罰。對於老師的否定,小約翰默默承受,而且從每天上學路上的背景顏色推知,小約翰為了達到準時上學的要求,一天比一天更早出門….

重複且越來越誇張的情節,可以讓孩子自行預測與想像;向老師說明遲到原因的對話內容,也可以讓孩子試著先說說看,或許你會驚訝的發現,孩子已將自己融入小約翰的角色之中,且敘述能力遠超出大人的預期。

而大人該思考的是,孩子上學的態度拖拖拉拉,或許是學校裡有著各式化成不同隱喻象徵的鱷魚、獅子或巨浪,才會令孩子延遲了上學的腳步;而在老師巨大體型與小約翰瘦小身影的強烈對比中,師生關係的權力位置也被突顯了出來。故事裡,作者讓大猩猩修理了老師;而真實生活裡,老師若不能敏感的隨時檢視自己的思維,學生除了提升罰寫的速度之外,恐怕連「丟」與「去」的區別也不會發現吧──我想,這就是作者在封面裡/封面底所加上的罰寫內容想要表現的高度的幽默與諷刺了!

消費的時代?

暑假裡,和明年就升主治醫師的小學同學見面,
她說,醫師這行業,越來越多人把它當成一種「服務」了,
而且不少人以為,這種服務還可以在診間裡設定要求、喊價、殺價。
我想我懂她所感慨的是什麼,因為大家看待教師的眼光亦是如此。

一開始,我認為「服務導向」是好的,
因為那會使對象成為主體,擺脫長期以來的威權體制。
最近我卻開始發現,「服務」口號背後的動機,才是真正重要的細節。

服務是為了對此職份的信念?
還是所有的服務目的只為了讓消費者滿意,繼續他的消費行為?

我相信一定會有人用充足的理論與經驗告訴我,消費也是一種信念,
但在這裡我堅持,它們是不同的。

消費,意味著任何的物品、行為甚至是信念都會有一所謂等值的數字,
有錢什麼都能買得到,
沒有無價這回事,只要聰明人懂得將其放入市場機制內。
於是所有的信念不再純粹、開始模糊、最後變得似非而是...

我知道信念不能當飯吃,沒有信念也可以照樣活得很好,
而且信念通常在人三十歲前大都會幻滅...
不過我還是擔心,在這樣消費時代下長大的孩子,
沒體驗過對於某些精神信念的全心相信與依賴,
將來他們所締造出來的文明,會是什麼樣子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