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

時間所能給的答案

今晚去看了台北電影節中,入選台北電影獎的其中三部劇情短片:
《時光》、《待消失的影片》、《秘密海》。

這三部片的主題與表現技法容或殊異,
卻同樣在時間所形成的記憶軸線上,各自做了一些闡述與發揮。

在說故事的技法上,
《時光》強調了畫面,
《待消失的影片》運用的是語言,
《秘密海》則由人物的對話行動來表現,
而音樂材料的輔助則是三者共有的特質。
這些元素的組合,使得影像所形構的「記憶」意符,產生了不同層次的追尋。

對我而言,
《待消失的影片》對於西方文學文本的挪用,
反而讓導演所欲標舉的電影主體,在理論之中成為一種被動的存在,
因此在多層次影像與敘述者視角的轉換中,「記憶」也只能成為一種空洞虛無的話語。

如果要擺脫虛無的陰影,
那麼以成長主題來表達對於時間存在的肯定,
則成為《秘密海》與《時光》的共同論述基礎。

流暢的人物互動是《秘密海》讓人看來可親之處,
青春初萌的情感正如劇中人物關係所呈現的糾葛,
活力奔放卻又不知如何面對自我、情真意切卻又不善處理衝突,
他們的快樂與掙扎,其實都是因為時間尚未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,
因此當時間拉開了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距離,
春青便只能成為各自心中的一隅秘密之地,
即便他們的臉龐看來還是如此青春,
但是面對時間的某些體悟,已意味著走出矇眛卻也失去了青春的純粹。

相對於《秘密海》由青春所散發的懷念與追想,
《時光》的思索則顯然更為深沉且碰觸到了真實的生活面貌──
這種真實不僅僅是讓孩子看見那不怎麼完美的世界,
更在沒有眼淚的畫面中,傳達了這類情緒的想像與張力,
而時間所形成的視角中,則構成了對於這些童年記憶的釋放詮釋,
透過成長的高度,成年的女主角看見了幼年不明所以的人生樣態,
同時也在俯身回看之際,找回了面對成人現實世界的純真力量。
倘若,人內在生命的韌性能使時間發光,
那麼,《時光》的確在女主角的過去與現在時間的接續映照中,
折射了某些撫平不安內在的記憶光束。